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田思思)吉首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城市,這才剛過不惑之齡,在城鎮化“下半場”保持著巨大發展潛力。
我的年紀增長幾乎和她的發展時間軌跡一致,除卻年幼懵懂和外出求學,這座城市的重要地標變遷,仍然記憶猶新。每每翻閱《湖南吉首》攝影集、網絡視頻等,更千絲萬縷,牽縈于心。
建市早期,城內開辟了一條貫通南北的道路,即現在每個吉首人都繞不開的人民路。路的兩側,一字排開著平房建筑,既有自家住的民房,還有供銷社。有一家很大的民族商店,前面設置著玻璃柜臺,后面是商品貨架,玻璃柜臺內及貨架上擺放著為數不多的商品,供顧客選購。
人民路的東側,有一處空曠的人民廣場。自建國后三十余年的時間里,逢大事喜事,群眾就聚集在這里,歡歌載舞。村子里的人起得大早,著上土家族、苗族的盛裝,牽著孩子,一路喜不自禁的笑容。
不知從何時開始,廣場旁一方斜坡上,推來了一車車零售的百貨,那是大家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喇叭褲、的確良,還有香水、磁帶……這一片露天經營場地,沒有號召,貨主自覺成列,買家成群。時間久了,被喚作“香港街”。這便是那會經濟發展大潮中,山城破土的第一處個體經濟萌芽吧。
春風吹拂人們對日子的向往,依著人民廣場、香港街,吉首便從這里由點成圈,迅速崛起新城。到了1994年,功能更加完善的商業城步行街開發緊隨其上,歷時兩年半載建設竣工,“逛街”從想象到了具象;人民路東面原有的關廂門批發店面,在90年代末擴建開發為綜合性大型批發市場,名字還叫關廂門;香港街從“車位”“攤位”轉變到了“鋪位”……多條路段、多種選擇,那些款式時尚、質地良好的商品,在街頭巷尾被帶入了千家萬戶。
彼時少不知事,被新奇的零食汽水,路上跑著的三輪車、汽車吸引,也會因家里添置了彩色電視機、小霸王、世嘉MD而欣喜雀躍,不覺中一腳踏入了商業經濟的青春躁動。
商業是遵循聚集效應的。網點越集中,業態越齊全,越能聚集商氣人氣。商業城步行街的網吧、桌球室漸漸興起,森馬、美特斯邦威、特步等專賣店陸續進駐,大頭貼自助機亮相街頭。“快三秒”飲品、“都樂”餅屋,從團結東路臨街面起步,已成本地品牌。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流行卡拉OK,諸如大上海、東方明珠等KTV隨后開業,年輕的消費者在這展現自我,釋放激情。時有“湘西第一街”之稱的湘泉品牌步行街在2004年10月開街,現場人潮涌動,聚集效應推向高峰。
即便后來綜合市場、店鋪、攤販來來回回更迭了幾次,最早的吉首大飯店、婦兒商廈、電視機連鎖店、佳運多商業廣場、飛達電器城、茶藝中心、佳佳超市等已隨時光離開,然而香港街、商業城、關廂門,這個“金三角”地標仍是不同年代吉首人的心靈寄托和集體記憶。
人流的遷動,是不可抵擋的潮涌。吉首每十年的慶典場所變更,就像幾段年代的演變縮影。從峒河的火車站廣場,到鎮溪的州體育中心運動場,再到乾州的世紀廣場,再遠便是吉鳳的湘西職院運動場。從人民路延展開去,商業聚集地布局已跟隨變遷,落腳在新的中心,距最早的“金三角”也越來越遠,仿若年歲的投影。
時代的沖擊是很迅猛的,新型商業綜合體的不斷崛起,電商網購的消費取代,還有教育醫療區域的資源調整,導致原有活躍的客群被逐漸稀釋。“幾家歡喜幾家愁”是常態,和人生而相同,商圈有新生,則有“老齡化”。譬如商業城步行街、湘泉品牌步行街的二樓及以上已經少有商鋪營業,關廂門商品的價格與品類優勢不再明顯。此時,專賣店、批發市場、百貨店等傳統業態經營主體要么逆流而上,要么隨波消亡。
可誰又真能舍得讓印象地標消亡?商業城,包括香港街、關廂門,乃至八月樓、湘泉品牌步行街、武陵山等市口地標的名氣和商業文化痕跡,是城市的寶貴財富;是吉首人懷戀過往、記憶深處涌動的熱潮;是吉首人翹首期盼、展望未來的新起點。這些優勢,如何喚醒,不僅是經營主體的商事,也是城市治理的大事。
應該看到,商圈存在的根本仍在于“商”,在于消費者愿意買單。雖然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實現“塑形”,提升“外貌”“氣質”,但更要真金白銀的線下消費,真正實現貨真價實的流通復蘇。
消費,不能停留在商圈“有什么”,而是提前把脈消費者“要什么”。與線上相比,線下消費在“情緒價值”的提供上,有著難以撼動的優勢。商圈不僅是購物場所,更是生活空間,人們在此和家人相聚、和朋友暢談、與自己和解,遇見更美的自己。這些體驗,為消費者提供了難以拒絕的消費理由,也構成了商圈的核心競爭力。
正因為此,不少地方的商圈“更新”,已經向前跨了一大步:從商場里的博物館,到菜場里的咖啡店,公園里的交友地,這些老商圈通過“商場、廣場、秀場”的有機組合,贏得不少消費者青睞。
幸運的是,吉首已在努力。“淄博燒烤”火出全國之前,香港街與隨后建成的財信步行街在夜間仍保留著最初“車位”“攤位”形式,為轉型“夜市經濟”積蓄人流優勢。時尚是個輪回,因為便捷互動、性價比高,開放式展銷又重回人們視野。跟著,湘泉品牌步行街打出“錯峰”牌,一樓多數服飾門店關店時間較早,故利用閑置地段在午后提前開放孩童娛樂項目,輔以油炸涼拌等小吃,引流效果明顯,消費下限得以提高。店鋪商家舉手歡迎,“總算告別一天看不到幾個人進店子的情況”。
漸漸地,吉首對“潮汐攤位”越來越持開放態度。除了每年設置的季節性水果疏導點,今年又精心選點布局,分別在乾州街道朝陽路中央花園、石家沖市場旁小南門巷、峒河街道保險街、鎮溪街道龍鳳醫院路段等區域設立了農副產品為主的“潮汐攤區”。在當地支持服務下,人民北路八月樓人行道的“農貿夜市”越發熱鬧。入了夜,青椒、毛豆、葡萄、李子等時令蔬果擺了滿街,還有諸如甜酒、米豆腐、醋蘿卜等口味小吃,農副產品直通市民面前。小菜攤里飄出幸福味,情緒價值“拉滿”,抖音上、朋友圈里路人朋友多為“點贊”。
這是一個好轉的跡象,然而現實還有更多考驗。如今在老城區經營商業,意味著要克服停車難、常住人口減少、貨物選擇單一等難題。外在環境可以“微改造”,參考廣州北京路、上下九,中山的孫文西路,注入文化元素,呈現更新與演變,活力與動感。但內部核心的提升,仍在于商業主體自身。消費環境、經營模式、經營產品、概念賣點等不可再一味守住現狀、墨守成規。想要盤活老商圈,必須與其深度“交流”,跟上時代的變化,大膽慧眼招商與重選賽道,輔以穩健的后期運營,來提升產品力和差異值,這才是真正打開“市面”的關鍵。
當新商圈越嶄露鋒芒,老商圈更應盡快找到消費潛力和創新“密碼”,推動形成城市漫步經濟新玩法新感覺。如此方有希望扭轉頹勢,延續商業價值成功“出圈”,讓“老地標”寫好“新故事”。
責編:李穎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